在設計的學習與實作歷程中,我逐漸意識到「情感」並非僅是使用者體驗的附加價值,而是形塑人與物之間關係的核心。現代設計強調效率與功能,但往往忽略了「感受」這個最直接的設計語言。
在大學階段的作品中,我嘗試從文化、情緒與行為角度切入——從《福鹿茶具組》的文化象徵、《執善》的情感重構、《WombPod》的庇護感知,到《燕燕》的情緒互動——每一件作品都在探索:如何讓物件能「感知」人類的情緒,並以適度回應建立共感。
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以「情感共感(empathy)」為核心的互動設計分析架構,並探討日常物件中「微觀回饋(micro-feedback)」如何影響使用者的情緒體驗。透過設計實作與使用者觀察,尋求物件在最小變化中表達「關懷」的可能性,最終提出具實際應用價值的情感互動設計模型。
切換下方模式,透過色彩、音高與手機震動的組合,感覺『溫柔、溫暖、專注、熱烈』的律動。
設計並非冰冷的形式,而是一種溫柔的連結。藉由本研究,讓「情感」與「形式」之間的對話更具體可感,讓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,而成為理解人與感受生活的一種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