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motional Design in Micro-Interactions

微觀互動中的情感設計研究Emotional Design in Micro-Interactions

一、研究動機

在設計的學習與實作歷程中,我逐漸意識到「情感」並非僅是使用者體驗的附加價值,而是形塑人與物之間關係的核心。現代設計強調效率與功能,但往往忽略了「感受」這個最直接的設計語言。

在大學階段的作品中,我嘗試從文化、情緒與行為角度切入——從《福鹿茶具組》的文化象徵、《執善》的情感重構、《WombPod》的庇護感知,到《燕燕》的情緒互動——每一件作品都在探索:如何讓物件能「感知」人類的情緒,並以適度回應建立共感。

二、研究目的

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以「情感共感(empathy)」為核心的互動設計分析架構,並探討日常物件中「微觀回饋(micro-feedback)」如何影響使用者的情緒體驗。透過設計實作與使用者觀察,尋求物件在最小變化中表達「關懷」的可能性,最終提出具實際應用價值的情感互動設計模型。

  • 建立以情感共感為核心的互動設計分析架構。
  • 探討日常物件中微觀回饋對情緒體驗的影響。
  • 以原型實作驗證能回應使用者心理狀態的設計。
  • 從人性化互動角度,提出設計在心理層面的延伸價值。

三、研究問題

  1. 在日常互動中,哪些感知線索最能引發情感共鳴?
  2. 物件如何以最小介面變化(光、聲、觸覺)傳遞關懷訊息?
  3. 設計師如何在造型、材質與互動層次之間取得理性與感性的平衡?
  4. 是否能建立一種可被量化或描繪的「情感互動設計語言」?

四、研究方法

  • 文獻分析法:整理情感設計、互動設計與服務設計相關理論。
  • 使用者觀察與訪談:分析使用者情緒觸發與回饋特徵。
  • 原型實作與測試:以光線、聲音或動態為媒介,製作具感知回饋功能之原型。
  • 質性分析:依使用者回饋與情緒反應,分析設計互動對情緒的影響。
  • 視覺與敘事轉譯:以設計展板與故事化呈現具象化研究成果。

Micro-feedback Lab|微互動實驗室

Tap to Care
回饋:已發送溫柔提醒

Emotion Pulse|情緒脈動模擬器

切換下方模式,透過色彩、音高與手機震動的組合,感覺『溫柔、溫暖、專注、熱烈』的律動。

參考文獻

  • Norman, D. A. (2004). Emotional Design.
  • Desmet, P. M. A., & Hekkert, P. (2007). Framework of Product Experience.
  • Forlizzi, J., & Battarbee, K. (2004).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in Interactive Systems.
  • Löwgren, J. (2013). Interaction Design, Research Practices and Design Research.

設計並非冰冷的形式,而是一種溫柔的連結。藉由本研究,讓「情感」與「形式」之間的對話更具體可感,讓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,而成為理解人與感受生活的一種方式。